當前經濟三期疊加,銀行業風險頻發、不良率攀升,如何看待未來一兩年不良率趨勢?未來的不良風險主要集中于哪些行業和領域?
張承惠:隨著中國經濟增速下行,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資產質量惡化的壓力。據銀監會統計,到今年6月,商業銀行不良率已經連續15個季度反彈,由0.94%上升至1.75%,關注類貸款也連續攀升至4.03%。兩者相加,銀行的風險貸款占比達到5.8%,風險貸款額為4.76萬億元。
目前市場上對銀行業不良率的估算分歧很大。我認為,“不良+關注類貸款”應是近期比較可靠的潛在不良資產狀況指標。另外,除了銀行信貸以外,還需要考慮其他不良資產情況,包括影子銀行(如信托貸款、委托貸款等)的不良資產、應收賬款以及配置于企業債券領域的資產狀況。無論用什么方法估算銀行的不良率水平,近年來不良率攀升是不爭的事實,而且銀行的不良資產狀況尚未全面暴露。
從不良資產集中的情況來看,除了一些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以外,不良資產將更多地表現出區域性和特殊客戶積聚性特征。在轉型緩慢的老工業區(如東北三省)和過去幾年依靠能源資源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在經濟下行期遭遇較大困難的地區,都可能出現集中的信貸風險暴露。近幾年在監管部門的督促下,各銀行都加大了支持小微企業的力度。根據央行的統計,2016年6月末,人民幣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9.31萬億元,同比增長15.5%,增速比上季末高1個百分點,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4.6個和8.2個百分點。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占企業貸款余額的30.7%,比去年同期高1.2個百分點。上半年小微企業貸款新增1.48萬億元,同比多增4954億元,增量占同期企業新增款的36.3%,比去年同期水平高11個百分點。受到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小微企業所特有的相對高風險特征開始逐漸顯現。從部分上市銀行披露數據看,小微企業不良率已明顯高于其他貸款平均水平。
未來一兩年銀行不良資產的態勢可以分為存量和增量兩個部分考慮。從存量上看,由于風險尚未充分暴露,特別是經濟增速放緩對小微企業的影響仍將在較長時間內持續,淘汰落后產能的過程尚未結束,加之一些傳統優勢產業面臨進一步整合,未來一兩年可能出現“捂不住”的情況,帶來不良率繼續攀升;從增量上看,由于近年來銀行風險防范意識大大增強,約束機制進一步完善,新增不良資產的增速得到了有效控制。
周禮耀:從目前看,由于經濟結構調整的任務艱巨,短期內我國經濟回穩復蘇的難度較大,因此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中實際蘊含的不良資產總額在今后一段時期內仍將維持上升態勢。
具體而言,一是小微企業仍將是信用風險高發區。小微企業規模小、經營波動大、抗風險能力弱。同時,小微企業之間往往通過聯保互保形成復雜的擔保鏈圈,在風險隔斷機制缺失的情況下極易造成連鎖反應,對單個企業風險形成放大效應,進一步加大了風險管理難度。二是大型企業集團潛在風險逐步顯現。“去產能”工作將推動大型企業的風險暴露,將導致銀行信用風險進一步增加。鋼鐵和煤炭行業已分別提出削減1.5億和5億噸產能的目標,未來產能過剩行業關停并轉過程中金融企業債權出現損失或不可避免。三是部分房地產貸款可能面臨風險。房地產開發商的信用狀況分化趨勢將更明顯,三、四線城市前期開發量巨大,量價持續低位運行,去庫存壓力較大,集中在這些區域的中小開發商將不可避免地面臨資金回籠困難的局面。同時,近期20個城市集中調控樓市,可能造成“有價無市”形成的流動性風險,并造成銀行新一輪不良貸款的出現。四是存量關注和逾期貸款將推動不良持續增長。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關注類貸款占比已經創近年來新高。如果未來關注和逾期貸款增速持續高于不良貸款增速,則銀行的不良貸款也將繼續維持上升趨勢。
中國證券報:今年上半年,部分區域的不良率已經超過3%,是否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未來相關部門應如何著力避免引發系統性風險?
張承惠:我認為,近一、兩年中國出現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很低。主要原因是我國金融體系在經過多年股份制改造和發展后,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抗風險能力,金融調控部門也具備了較強的管理風險能力。只要不出現超預期的資產質量波動,銀行仍有較強的能力抵御資產組合的潛在風險。2016年6月末,商業銀行凈利潤8991億元,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金25291億元,核心一級資本凈額111610億元,凈資產或所有者權益120823億元。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的測算,在極端情況下,當不良率提高至9.09%時,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尚能保持6.81%的最低標準。更何況 中國銀行 業還有很強的修復能力,近兩年化解不良資產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
在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方面,政府部門還有很大的作用空間。一是建立風險緩釋機制,摸清不良資產底數,加快不良資產核銷速度。目前,銀行核銷不良資產方面還存在一些政策限制。例如,在現行核銷的稅前抵扣政策上存在不同政府部門規則沖突的問題,加大了銀行核銷不良資產的稅務負擔;再如核銷貸款的認定過嚴、周期偏長等。為此,需要有關政府部門加強溝通和協調,在一定時期內簡化核銷審批手續,加大稅收政策的支持力度。二是調整不良資產轉讓的相關規定,解除對社會資本批量處置不良資產,以及非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只能自行處置不得轉讓的約束,鼓勵銀行和社會資本加快推進處置不良資產。三是加快推進不良資產證券化,利用市場機制化解現有風險。目前不良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主要是配套法律制度不夠健全。在現有分業監管的架構下,資產證券化過程中的監管協調也不夠順暢。為此,迫切需要加快相關法律體系和監管協調機制建設,對這一新興市場進行規范和保護。同時,應在確保風險總體可控的條件下,進一步降低不良資產證券化參與主體的準入門檻,推動市場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四是在化解風險的特殊時期,國有資產所有人應降低對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要求,給銀行留出“休養生息”的空間。監管部門也應提高對不良資產的容忍度,避免出現因擔心責任追究而掩蓋不良資產、延遲不良資產處置的傾向。五是鼓勵創新,積極探索通過債轉股、不良資產收益權轉讓等多種市場化方式消化和盤活存量不良資產。
周禮耀:我國金融體系風險整體可控。首先,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高速增長,不良資產風險暴露仍然是局部性的問題。金融行業整體資產質量狀況與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宏觀環境相匹配,整體穩定可控。其次,金融體系的資本和撥備充足。截至二季度末,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175.96%,貸款撥備率3.07%,目前商業銀行的撥備水平足以覆蓋貸款組合的潛在損失。其三,我國銀行業整體不良率與國外大銀行相比不高。在國際范圍內比較,總資產排名全球前20強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在3.5%左右。其四,隨著處置和化解不良貸款的手段和方式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以投行方式推動企業兼并、收購和重組,持續改善經營管理,不僅可以幫助企業走出困境,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而且有效地化解了金融風險。其五,國內有活躍的不良資產交易市場。在四家中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基礎上,全國試點設立了近30家地方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提高了不良貸款交易效率和市場化定價水平。而且,重啟不良貸款資產證券化,也實現信貸風險的有效分散和轉移,降低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其六,2015年5月1日我國存款保險制度實施,通過這種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建立,能夠有效隔離不良資產在金融機構之間的傳染,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發生。
來源:中國證劵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