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之后,瞬間成為了一個熱詞。不論是否對互聯網熟悉的人都在討論到底什么是“互聯網+”、“+”什么、怎么“+”?其也是騰訊CEO馬化騰今年向人大提出的四個建議之一,隨后阿里出了一本《互聯網+研究報告》,騰訊也出了《互聯網+騰訊解決方案》,都對“互聯網+”作出了自己的研究詮釋。
互聯網進入中國二十余年,今天互聯網經濟已成為中國經濟轉型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礎,應運而生的“互聯網+” 成為了驅動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新引擎。其簡單地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行各業”。比如互聯網+通訊=微信,互聯網+租車=滴滴打車,互聯網+貨幣基金=余額寶等等,尤其目前國際上的熱詞:互聯網+工業,德國工業4.0。雖然說“互聯網+各行各業”,但實際的效果絕不是簡單的相加。由此,這就讓我們不由自主的想到 “互聯網+評估”會出現什么?
眾所周知,評估對象的資料是確保評估準確性、科學性的基礎,傳統的收集方法包括客戶提供、政府部門公布、專業網站收集,這也是目前大多數評估機構的做法:采用網上收集數據(包括案例、市場租金、售價等),借助EXCEL進行整理形成數據庫。同樣,傳統的測算方法包括成本法、比較法和收益法及其變形,這也是國內各大機構最常用的方法,少數地區機構采用模型,如鼎信諾資產評估軟件、江城資產評估軟件、CNFS房地產抵押物價值動態評估系統等,雖然其應用了“計算機處理”這個概念,但這些軟件在案例方面較為缺乏、數據支撐上面略顯不足,導致其結果依然有些偏離真實和有效。
那么真正運用“互聯網+評估”后會產生什么?個人淺以為,其是實現信息化、自動化的評估。這是一種人機交互的狀態,應當有利用衛星影像和遙感地圖創建的空間信息和屬性信息組成的三維數據庫、應當有及時更新的海量參考數據支撐、能夠達到評估報告緊隨測算結果得出的效果。
其次,評估機構與金融行業關系緊密,在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的時代,評估機構還應緊隨其后,做到互聯網金融數據關聯,應用創新的方式做到互聯網金融評估。
在我國,雖然評估行業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但是跟國外相比,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這個備受大數據沖擊的新時代,傳統的評估已日漸無法滿足評估行業的需求!盎ヂ摼W+”的提出為許多行業提供了升級的通道。正如與評估行業相關的房地產行業中的大腕潘石屹在微博上寫道“房地產作為傳統行業要跟互聯網結合起來,進行一場O2O平臺上的革命”。同樣,作為評估行業的佼佼者——國策評估,我們應開拓新的方向,順應“互聯網+”的步伐,走向更高更遠更大更強。 |